界面新闻记者 | 吕文琦
继人身险和车险后 ,“报行合一”的风终于吹向了非车险领域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对外发布《关于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非车险“报行合一 ”要求,提出加强费率管理 ,严格条款费率使用,优化考核机制,健全保费收入管理。《通知》自2025年11月1日起实施。
非车险指除传统车险(如交强险、车损险)外的其他保险类型 ,其保障范围与被保险车辆无直接关联,主要包括意外险 、财产险、责任险、健康险等 。
自2020年车险综合改革落地以来,车险业务的盈利空间被明显压缩。与之相比,非车险市场被视为新的增长蓝海 ,近年来保持快速扩张,保费规模已接近财险总保费的一半。
然而,快速增长背后也暗藏乱象 。为抢占市场份额 ,不少公司陷入激烈的“价格战”,非车险市场迅速出现无序竞争。
为了遏制这种“内卷”局面,监管部门计划在非车险领域全面推行“报行合一 ”制度。
所谓“报行合一” ,通俗地说,就是保险公司不能“明一套 、暗一套”——所有实际执行的条款与费率必须与报送监管的内容完全一致。这一制度最早在车险领域试点,2023年已延伸至人身险银保渠道 ,如今进一步覆盖到整个非车险市场 。
此次《通知》共有12条内容,包含优化考核机制、加强费率管理、严格条款费率使用 、强化保险中介管理、规范经营管理费用等多项要求。
在执行层面,监管部门明确禁止“阴阳合同 ”等违规操作 ,要求费用管理“实质重于形式”,严查暗中返佣、账外支付等问题,堵住费用流向的漏洞。
针对非车险普遍存在的“垫缴保费”“应收难”等顽疾,《通知》还要求严格实行“见费出单 ”制度——保险公司必须在收到全部或首期保费后 ,方可出具保单和发票 。此举旨在提高保费实收率、防止虚挂中介或账外支付等违规行为,确保费用真实透明。
业内普遍认为,监管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措施 ,根治非车险领域手续费畸高 、费用失控和恶性价格竞争等问题,引导行业回归理性经营,摆脱“拼规模”的恶性循环。
安生天平财险向界面新闻表示 ,《通知》的出台是推动非车险业务从‘规模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型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引导行业回归理性竞争与可持续发展 。公司一贯秉持合规经营与长期主义理念,对此我们表示积极支持 ,并将严格遵循监管要求,加快推进内部调整与业务优化。
天职国际保险咨询主管合伙人周瑾向界面新闻表示,监管推行非车险的全面报行合一 ,从根本上解决手续费畸高、费用使用不规范,以及恶性价格竞争等市场乱象行为,同时也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引导行业规范经营和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在今年8月的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 ,中国人保副总裁、人保财险总裁于泽就指出,非车险长期亏损,主要原因在于脱离了保险定价的大数法则 。“产品在销售过程中通过差异化来降低费率 ,使得大数法则无法实际应用。”于泽认为,非车险“报行合一 ”的监管政策落地,将引导行业回归保险本源。
在《通知》发布后 ,中国人保 、平安产险、安盛天平等财险巨头表示已成立相应工作组,推进落实《通知》相关要求 。
中国人保表示,公司已将落实非车险“报行合一”作为2025年重要工作任务。在公司层面 ,成立非车险“报行合一”工作专班,建立集团指导、子公司总部统筹 、分支机构协同的工作机制,专项推进该项工作。在行业层面 ,则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协同主要主体在山东、云南等区域推进“见费出单 ”。
平安产险表示,公司已成立专项工作组,积极推进条款备案、系统改造等准备工作 ,确保在11月1日新规正式实施时全面达标 。而在考核方面,将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合理降低保费规模 、业务增速、市场份额的考核权重,强化合规经营、提升质量效益 、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考核权重。
安盛天平向界面新闻透露 ,该公司已从考核机制、产品管理、渠道合规及客户权益保护等多个维度展开系统性部署,确保在11月1日前全面符合“报行合一”要求。此外,该公司也将强化分支机构培训与系统支持 ,保障政策平稳落地 。
“长远来看,安盛天平将依托安盛集团的全球资源与专业经验,持续在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AI智能定价 、绿色保险等领域深化创新 ,推动非车险业务的差异化与高质量发展。”安盛天平指出。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责任编辑:曹睿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