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治日报》10月18日报道 ,2025年10月3日下午,有网友曝出图片,称车评人陈震发生交通事故。北京市交管部门于10月4日通报,事故双方均未涉酒涉毒 ,陈某负事故全部责任 。此后,陈震在社交平台发文道歉,称“是我的问题 ,一切负面照单全收,全力配合解决问题中,不会有丝毫懈怠 ,事故经过以官方公告、车辆EDR数据为准 ”,并表示将全力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后续工作,补偿对方相关损失。
10月18日 ,陈震接受《法治日报》独家采访,首次还原事故经过。他表示,事发时因过于信赖车辆辅助驾驶功能 ,并在驾驶中低头捡拾物品,导致事故发生,自己依法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向被撞方致歉。同时 ,他提醒公众在使用辅助驾驶前,应充分了解所驾车辆的“智驾”能力边界,谨慎驾驶 ,切勿盲目信任系统 。
1. 请简述事故发生的经过,车辆是否处于辅助驾驶状态?
陈震:当天我驾驶的车辆具备L2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事故发生前也开启了辅助驾驶 ,可以进行自动跟车和车道保持。当时前方有一辆车,我驾驶的车辆按照前车的速度快慢变化自动调整跟随,时速约五六十公里。行驶至事发路口前 ,我低头捡拾物品,随后发生严重碰撞 。
事后通过行车记录仪和视频监控等了解到,我在低头捡拾物品时 ,前车变换车道,我的车辆随即逐步提速至80公里/小时左右,闯红灯后驶入对向车道,几乎未减速直接撞上对方车辆。车辆数据显示 ,碰撞时辅助驾驶仍处于开启状态。
根据相关数据及鉴定报告显示,车辆在碰撞前的零点几秒有减速的动作 。我认为,这可能是巨大碰撞导致的刹车踏板震动所致 ,我自身并未进行任何操作。
2. 平时使用该车辅助驾驶功能的频率如何?使用前是否阅读过车辆说明书中的相关内容?
陈震:这辆车开得非常少,购买主要是为了体验世界顶级豪华品牌的电动车。我平时没有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的习惯,再加上使用频率也低 ,对该车的辅助驾驶能力边界并不太清楚 。
我平时主要开国产车,国产车在这方面普遍做得很好。个人认为,若在同样环境下 ,我常用的国产“智驾”车辆极大概率不会发生如此严重的碰撞。此外,国产品牌车企通常能为车主提供详细的行车记录信息,便于还原事故真相 。
3. 事故发生后 ,对辅助驾驶功能的认知有何变化?对普通驾驶人有何建议?
陈震:目前的“智驾”系统还暂时停留在辅助驾驶阶段,驾驶人才是最终的责任主体。在此次事故中,我承担全责,再次向对方表示歉意 ,也将积极配合双方律师,更加高效地把这件事处理好。
事故发生后,我也对辅助驾驶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其在减少交通风险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未来也一定会越来越好,但同时也要看到“不同的车型有着不同的能力 ”。包括我在内的所有驾驶人 ,在驾驶车辆前,应当通过阅读产品说明书等方式,清楚了解所驾车型辅助驾驶的能力边界 ,否则可能面临严重交通安全隐患和法律风险 。
购车或用车时,建议首选搭载非常靠谱的“智驾”系统车辆,在不熟悉其能力边界的情况下 ,或者使用后发觉系统不够靠谱时,最好不要使用辅助驾驶功能。启用“智驾”系统后,也应处于专注状态,做到安全驾驶。作为车企 ,应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强化新用户培训,帮助新用户熟悉掌握汽车辅助驾驶功能的使用方法和禁止事项 。
“驾驶人始终是行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在陈震看来 ,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
作为此次事故陈震方的代理律师,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炜衡密云所主任陈广贺表示,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角度分析 ,即便在辅助驾驶状态下,事故责任也应由机动车驾驶人承担 。驾驶人的安全注意义务是法定且独立的,不因车辆可能存在的系统缺陷或产品质量问题而免除对事故相对方的责任 ,陈震对此表示认可。
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驾驶人负有按道路交通安全法安全驾驶的义务,应当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辅助驾驶本质是“辅助” ,而非“替代”,不能免除机动车驾驶人的安全注意义务 。在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驾驶人仍需全程关注路况、交通信号及车辆行驶轨迹,随时准备手动干预 ,积极履行安全驾驶义务。此外,建议通过立法推动建立智能驾驶领域的“人机共担责任 ”规则,以严格的产品责任促使车企提升系统可靠性。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 ,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郭建



